全国从业者不足10人!成都90后小伙“十年磨一剑”研磨古刀剑
全国从业者不足10人!成都90后小伙“十年磨一剑”研磨古刀剑
全国从业者不足10人!成都90后小伙“十年磨一剑”研磨古刀剑封面新闻记者 罗田怡 柴枫(cháifēng)桔
成都(chéngdū)邛崃郊外的工作(gōngzuò)室内,一把锈迹斑斑的古刀静卧工作台上。王一凯戴上手套,拿起磨石,开始了又一个漫长的工作日。
磨石与刀身接触,发出“嗤嗤”的(de)摩擦(mócā)声。褐色锈层缓缓(huǎnhuǎn)剥落,千年前的钢铁本色渐渐显露。这把沉睡已久的古刀,正在他手中慢慢苏醒。
1991年出生的王一凯(wángyīkǎi)是一名古兵器研磨师。从业10年来,他见证了无数承载历史记忆的刀剑重获新生。在他看来(kànlái),这是一门(yīmén)几近失传的手艺——如今全国从事这一行的可能不足10人。
6月1日,记者对话王一凯,探寻(tànxún)这门古老技艺背后的故事。
“从很早开始,我(wǒ)就对古兵器着迷。”回忆起入行经历,王一凯说,年轻时的他看到锈迹斑斑(xiùjìbānbān)的古刀剑,总会想:“如果(rúguǒ)能让它们恢复原貌该多好。”
然而(ránér),当他真正决定学习这门手艺时,却(què)发现几乎找不到(búdào)师傅。“古兵器研磨技艺从(cóng)汉代传承到清末,却因战乱等原因失传了。”王一凯介绍,在古代,研磨师是独立职业,有完整的传承体系,但到近代已经断代。
没有师傅指点,他(tā)只能自学。查阅古籍(gǔjí)、观看国外视频、四处拜访行家(hángjiā)......点滴积累中,他逐渐摸索出门道。“最初几年常常失败。刚开始连磨石都不会选,用错了(le)不仅除不掉锈,反而会损伤刀剑。”
外行看研磨,以为只是简单的除锈抛光。但在王一凯的工作室里,仅磨石(móshí)就有很多种。“不同磨石的硬度、颗粒粗细都(dōu)不一样(yīyàng),什么阶段用什么石头很有讲究。”
磨石(móshí)的选择大有学问。王一凯介绍,有些(yǒuxiē)磨石需从地下深处开采,按克计价,一块内云砥磨石售价2000多元,还有火山岩材质的磨石。研磨一把(yībǎ)刀剑,通常需要6-7块不同的磨石。
古兵器(bīngqì)研磨一般(yìbān)有以下工序:除锈、整形、粗磨、细磨、抛光,最后研出铁的肌理,每一道工序都需要极大的耐心和精准的手感。
“最难的是整形(zhěngxíng)。”王一凯解释,“要纯手工磨出刀剑的形状,线条必须(bìxū)笔直,弧度要符合原始设计。比如一把汉剑有八个面,每个面的角度都不同,全凭手感(shǒugǎn)还原。”
这种高度专注的工作极耗(jíhào)心神。“注意力需要高度集中,每次最多坚持(jiānchí)4小时。”王一凯说,修复一件普通兵器需要一周,若是高级文物,则(zé)要耗时一个月。
汉代(hàndài)环首刀,研磨前与研磨后的对比
在历史痕迹与修复(xiūfù)之间寻找平衡
从业多年,王一凯经手过各种(gèzhǒng)状态的古(gǔ)刀剑。“如果是汉代兵器,只要缺口不太大,我们通常会保留——这是历史信息,是它征战沙场的见证。但(dàn)若缺口过多过深,影响结构完整,就需要重新开刃修复。”
修旧如旧,是王一凯坚守的原则。刀剑上的刻字、印记、使用痕迹(hénjì),都是珍贵的历史信息。“有些刀剑刻着主人姓名或纹饰,这些绝不能动(néngdòng)。我们的工作是清理(qīnglǐ)锈蚀、恢复功能,同时保留历史原貌。”
他曾经修复过一把已经锈成(xiùchéng)铁疙瘩的汉代环首刀。经过细心研磨,不仅恢复(huīfù)了刀的原貌,轻轻一弹,刀身还能发出清脆的声音。“这么多年了,钢的弹性依旧,可见当时百炼钢工艺之(zhī)精湛。”
面对“为何不用机器”的疑问,王一凯有自己的坚持:“机器做的东西过于规整,缺少灵魂(línghún)。手工打磨虽不绝对(juéduì)规则,却更自然舒适(shūshì)。况且每把古刀剑情况各异,机器难以应对。”
更重要的是,手工研磨(yánmó)能感受到刀剑的“性格”。“有些刀剑拿在手里杀气(shāqì)很重,那种经历过战场厮杀的兵器,气场截然不同。”
谈及中国刀(dāo)剑文化,王一凯如数家珍:“每个朝代都有独特风格——汉代环首刀、唐代横刀、宋代手刀、明代腰刀和(hé)戚家刀、清代雁翎(yànlíng)刀。不仅器型各异,锻造工艺也大相径庭。”
其中,他最钟爱的是明代戚家刀。“戚家刀是戚继光为了(le)抗倭(kàngwō)专门设计的,吸收了日本刀的一些优点,但又保持了中国刀的特色。”
让古老技艺(jìyì)在新时代发光
时值端午,王一凯提到一个有趣的传统——端午送剑辟邪。“古人(gǔrén)用蒲草(púcǎo)艾叶扎成剑形挂在门上,用来辟邪。其实古代(gǔdài)文人都喜欢佩剑,视剑为君子之器。”
在他看来,这些刀剑传统体现了中华民族的(de)尚武精神。“其他国家的刀剑文化相对单一,一种器型可能(kěnéng)沿用数朝。唯有中国,朝代更迭,刀剑形制(xíngzhì)也随之演变,且制作精美。”
研磨是孤独的营生。工作室里,常常只有磨石与金属(jīnshǔ)的摩擦声相伴(xiāngbàn)。王一凯会播放音乐,让漫长的打磨过程不那么单调。
他曾尝试收徒,结果却不尽如人意:“教一个跑一个,还没学完整形就离开(líkāi)了。”年轻人难以忍受日复一日的(de)枯燥,更难接受数年(shùnián)才能出师的漫长周期。
尽管如此,王一凯从未想过(xiǎngguò)放弃(fàngqì)。他在抖音开设账号,分享修复过程,普及刀剑知识。“虽然真正来学的人很少,但很多人对这门手艺(shǒuyì)感兴趣,这就够了。”
对于刀剑(dāojiàn)收藏(shōucáng)爱好者,王一凯给出(gěichū)专业建议:“现代刀剑把玩后擦净上油即可,但要用高纯度(gāochúndù)油,劣质缝纫机油反而有腐蚀性。”他特别提醒,“古代刀剑切忌乱上油,尤其是带皮壳的。油会将湿气带入,导致锈蚀蔓延。最好的方法是清理后做表面封闭处理。”
“我今年34岁,希望能做到做不动为止。”王一凯说,他(tā)愿意继续守护(shǒuhù)这门技艺,“总要有人把老祖宗(lǎozǔzōng)的手艺传下去,让后人知道我们曾创造过多么灿烂的文明。”
封面新闻记者 罗田怡 柴枫(cháifēng)桔
成都(chéngdū)邛崃郊外的工作(gōngzuò)室内,一把锈迹斑斑的古刀静卧工作台上。王一凯戴上手套,拿起磨石,开始了又一个漫长的工作日。
磨石与刀身接触,发出“嗤嗤”的(de)摩擦(mócā)声。褐色锈层缓缓(huǎnhuǎn)剥落,千年前的钢铁本色渐渐显露。这把沉睡已久的古刀,正在他手中慢慢苏醒。
1991年出生的王一凯(wángyīkǎi)是一名古兵器研磨师。从业10年来,他见证了无数承载历史记忆的刀剑重获新生。在他看来(kànlái),这是一门(yīmén)几近失传的手艺——如今全国从事这一行的可能不足10人。
6月1日,记者对话王一凯,探寻(tànxún)这门古老技艺背后的故事。
“从很早开始,我(wǒ)就对古兵器着迷。”回忆起入行经历,王一凯说,年轻时的他看到锈迹斑斑(xiùjìbānbān)的古刀剑,总会想:“如果(rúguǒ)能让它们恢复原貌该多好。”
然而(ránér),当他真正决定学习这门手艺时,却(què)发现几乎找不到(búdào)师傅。“古兵器研磨技艺从(cóng)汉代传承到清末,却因战乱等原因失传了。”王一凯介绍,在古代,研磨师是独立职业,有完整的传承体系,但到近代已经断代。
没有师傅指点,他(tā)只能自学。查阅古籍(gǔjí)、观看国外视频、四处拜访行家(hángjiā)......点滴积累中,他逐渐摸索出门道。“最初几年常常失败。刚开始连磨石都不会选,用错了(le)不仅除不掉锈,反而会损伤刀剑。”
外行看研磨,以为只是简单的除锈抛光。但在王一凯的工作室里,仅磨石(móshí)就有很多种。“不同磨石的硬度、颗粒粗细都(dōu)不一样(yīyàng),什么阶段用什么石头很有讲究。”
磨石(móshí)的选择大有学问。王一凯介绍,有些(yǒuxiē)磨石需从地下深处开采,按克计价,一块内云砥磨石售价2000多元,还有火山岩材质的磨石。研磨一把(yībǎ)刀剑,通常需要6-7块不同的磨石。
古兵器(bīngqì)研磨一般(yìbān)有以下工序:除锈、整形、粗磨、细磨、抛光,最后研出铁的肌理,每一道工序都需要极大的耐心和精准的手感。
“最难的是整形(zhěngxíng)。”王一凯解释,“要纯手工磨出刀剑的形状,线条必须(bìxū)笔直,弧度要符合原始设计。比如一把汉剑有八个面,每个面的角度都不同,全凭手感(shǒugǎn)还原。”
这种高度专注的工作极耗(jíhào)心神。“注意力需要高度集中,每次最多坚持(jiānchí)4小时。”王一凯说,修复一件普通兵器需要一周,若是高级文物,则(zé)要耗时一个月。
汉代(hàndài)环首刀,研磨前与研磨后的对比
在历史痕迹与修复(xiūfù)之间寻找平衡
从业多年,王一凯经手过各种(gèzhǒng)状态的古(gǔ)刀剑。“如果是汉代兵器,只要缺口不太大,我们通常会保留——这是历史信息,是它征战沙场的见证。但(dàn)若缺口过多过深,影响结构完整,就需要重新开刃修复。”
修旧如旧,是王一凯坚守的原则。刀剑上的刻字、印记、使用痕迹(hénjì),都是珍贵的历史信息。“有些刀剑刻着主人姓名或纹饰,这些绝不能动(néngdòng)。我们的工作是清理(qīnglǐ)锈蚀、恢复功能,同时保留历史原貌。”
他曾经修复过一把已经锈成(xiùchéng)铁疙瘩的汉代环首刀。经过细心研磨,不仅恢复(huīfù)了刀的原貌,轻轻一弹,刀身还能发出清脆的声音。“这么多年了,钢的弹性依旧,可见当时百炼钢工艺之(zhī)精湛。”
面对“为何不用机器”的疑问,王一凯有自己的坚持:“机器做的东西过于规整,缺少灵魂(línghún)。手工打磨虽不绝对(juéduì)规则,却更自然舒适(shūshì)。况且每把古刀剑情况各异,机器难以应对。”
更重要的是,手工研磨(yánmó)能感受到刀剑的“性格”。“有些刀剑拿在手里杀气(shāqì)很重,那种经历过战场厮杀的兵器,气场截然不同。”
谈及中国刀(dāo)剑文化,王一凯如数家珍:“每个朝代都有独特风格——汉代环首刀、唐代横刀、宋代手刀、明代腰刀和(hé)戚家刀、清代雁翎(yànlíng)刀。不仅器型各异,锻造工艺也大相径庭。”
其中,他最钟爱的是明代戚家刀。“戚家刀是戚继光为了(le)抗倭(kàngwō)专门设计的,吸收了日本刀的一些优点,但又保持了中国刀的特色。”
让古老技艺(jìyì)在新时代发光
时值端午,王一凯提到一个有趣的传统——端午送剑辟邪。“古人(gǔrén)用蒲草(púcǎo)艾叶扎成剑形挂在门上,用来辟邪。其实古代(gǔdài)文人都喜欢佩剑,视剑为君子之器。”
在他看来,这些刀剑传统体现了中华民族的(de)尚武精神。“其他国家的刀剑文化相对单一,一种器型可能(kěnéng)沿用数朝。唯有中国,朝代更迭,刀剑形制(xíngzhì)也随之演变,且制作精美。”
研磨是孤独的营生。工作室里,常常只有磨石与金属(jīnshǔ)的摩擦声相伴(xiāngbàn)。王一凯会播放音乐,让漫长的打磨过程不那么单调。
他曾尝试收徒,结果却不尽如人意:“教一个跑一个,还没学完整形就离开(líkāi)了。”年轻人难以忍受日复一日的(de)枯燥,更难接受数年(shùnián)才能出师的漫长周期。
尽管如此,王一凯从未想过(xiǎngguò)放弃(fàngqì)。他在抖音开设账号,分享修复过程,普及刀剑知识。“虽然真正来学的人很少,但很多人对这门手艺(shǒuyì)感兴趣,这就够了。”
对于刀剑(dāojiàn)收藏(shōucáng)爱好者,王一凯给出(gěichū)专业建议:“现代刀剑把玩后擦净上油即可,但要用高纯度(gāochúndù)油,劣质缝纫机油反而有腐蚀性。”他特别提醒,“古代刀剑切忌乱上油,尤其是带皮壳的。油会将湿气带入,导致锈蚀蔓延。最好的方法是清理后做表面封闭处理。”
“我今年34岁,希望能做到做不动为止。”王一凯说,他(tā)愿意继续守护(shǒuhù)这门技艺,“总要有人把老祖宗(lǎozǔzōng)的手艺传下去,让后人知道我们曾创造过多么灿烂的文明。”





相关推荐
评论列表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
你 发表评论:
欢迎